在市场同质化以及激烈竞争的当下,企业品牌建设是突围这类环境的关键。品牌在当下,对于企业或受众而言,绝对不是简单的符号。它所承载的内容与意义,可能比产品本身所能表达的,还要多上几分。
既然危机是所有企业都无法避免,那无论危机公关做的多么天衣无缝,都会给企业品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。因此,品牌修护工作是企业绕不开的关键一环,同样决定企业能否完全消除危机“余毒”的关键。那么,危机公关后,企业该如何对品牌进行“修复”呢?
基础结构:引发危机的主要矛盾点
无论企业在品牌日常推广中,将其形象塑造的多么完美,内容填充的多么丰富,如果产品本身出现严重的问题,余下的所有“品牌价值”,都显得毫无说服力。因此,品牌修复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对产品可能出现的信任风险,进行排查与修复。
企业每次危机爆发的时候,如果事情可能会蔓延到无法控制地步的话,那引发危机的“源头”,近乎90%都来自于产品。当危机爆发之初,也就是群众负面情绪被激发之时,企业应当第一时间对产品出现的问题进行直面的解释,给群众合理的解释,从而避免该问题被过分解读的可能。因为,当“个例”被冠以“常态”的时候,引发危机的“矛盾点”也将会进一步升级。因此,从“基础结构”出发的品牌修复内容,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:
首先,确定自己内容输出得到核心,所发生的案例,都属于“个例”,而非常态。尽最大的可能组织这类情况的发生。其次,从源头上要解释引发“问题”的根本原因,是因为环境或个别人员的操作失误,并非企业整体作风问题。第一步重点在于确定自己的核心思想,第二步就是对问题进行具体的剖析。其实这个内容很容理解,通俗来讲就是找出这个问题的“锅”,且这个“锅”不会对企业核心价值或整个产品体系造成严重的伤害即可。最后,升级产品或升级质检指标。很多时候,企业一页质检指标数据表,都可以给群众最大的心理安慰;企业一次危机过后进行的产品升级,更是给群众发出绝不再犯的最好讯号。
无论品牌发展到何种阶段,产品永远都是最关键的一环。同样这只有企业在产品质量上严格把控,这面“品牌形象”的风筝,才可以越飞越高,才可以更容易让更多人看见。
受众结构:每次危机公关都是一场挽回群众信任的战役
如果说,产品是品牌的基础,是核心。那受众就是让品牌所做一切变得有价值的载体。人们常说,市场上的竞争,无论什么时候,都不是企业在与竞争,而是时刻让自己获得更多受众的认可。如果一家企业,将自己的发展重心,全都放在打击对手上面,那这家企业终有一天也将会被其他企业所取代。
随着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升,同种品类的产品,它们所能表达出来的价值,已经变得五花八门,难以捉摸。可能是因为一种从未有过的口味、或一种令人惊艳的配色、或仅是因为产品发型数量的少等等,每一个点都有可能成为受众为之青睐的原因。
在企业爆发危机之后,负面舆论将会快速在品牌受众间蔓延。此时,负面舆论将会不断冲刷受众心中已经积累的品牌忠诚度数值(如果可以用数值代表的话)。如果企业让人负面言论不管或危机过后对这些言论没有做出针对性“情绪安抚”,那对于后续品牌推广和企业发展,将会造成不容忽视的“阻力”。那么,当品牌“受众结构”信任出现裂缝,企业又该如何进行公关修复呢?
首先,从利益受害群众出发,耐心交涉,尽可能挽回他们对品牌的信任感。从损失规模上来看,身处事件重心的群众,相对而言,人群基数较小,企业对于这类人群情绪的安抚较为容易。无论如何,保证受众利益不受损害为核心理念。当然,有些时候,不可否认会存在,危机爆发的时候,这类群众就已经对该品牌失去了信任,后续的任何索赔,都只不过是为了止损罢了。这种情况当然会存在,但保证“受众人群利益不受损”的理念,不单向身处危机中心的人群,进行表达;更是向更多未曾遭受损失受众的一种保证,强化他们的品牌信任感。
其次,事件暴露出来的问题,在企业后续发展中,不要遮遮掩掩,应当磊落大方的进行客观的评价。品牌在受众眼里是拥有生命的,生命最美好的特色就是因他积极向上而闪闪发光,因他坦坦荡荡而一往无前。最后,受众信任体系的构建,并非只有产品本身的信息表达,品牌核心价值观的塑造,对于企业发展,具有更加长远的战略意义。
社会结构:最稳定的企业结构
品牌影响力从最开始因产品功能能够满足群众需求而被激发;到后续因企业在产品之外的“言行举止”而逐渐成为群众生活结构中的一份子,难以割舍;再到影响力在社火地位上逐渐形成,牵动群众家国情怀的情绪。每一次变化 ,都是品牌信任体系不断完善的积极讯号。当危机来临之际,这个变化,将呈现逆向发展的态势。因此,从社会结构层面进行品牌修复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点:
首先,从事公益事业,用自己的行为不断获取群众好感度。但这项行为如果没有强大资金链作为支持,那就坚持不懈的用量或改变形式,进行实施。比如全体员工身赴公益一线等。其次,除了公益帮助之外,社会结构还包括人文关怀、德智体美等内容。这些方向都可以成为企业拉近与社会联系的重要内容。企业在产品之外的任何公益或人文关怀举措,或多或少都会对群众产生一定的影响,对于积累品牌影响力而言,具有积极作用。但在整个过程中,企业需要尽可能的消除“公益心”,用真诚的态度来进行展开这些行为,否则可能会冠以“作秀”之名。尤其是在“危机”过后的敏感时期,这些负面的言论可能会成为进一步激发矛盾的“导火索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