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圈层文化”是这个时代的产物,互联网给它提供了肥沃的土壤。至今,当下每个群众,可能拥有各种属性的圈子;这些圈子很多时候,会存在一些逻辑上的重合。企业可以通过这些重合的属性,实现自己的“破圈”操作。那么,企业进行受众“破圈”的过程中,应当避免那些“雷区”?
概念认知:品牌“破圈”不是企业传播的基本操作,而是“神操作”
品牌“破圈”不是企业传播的基本操作,而是“神操作”。老板以及策划人,唯有拥有这个基本的概念,在后续的操作过程中,才可以稳步的向目标靠近。
品牌定位:“破圈”操作本就是“反本能”的
每个品牌在创立之初,它所拥有的市场,所面对的人群,就一定规划的明明白白。如果将“破圈”操作与品牌定位进行对比的话,我们不难发现,其中存在的逻辑冲突。因此,企业在进行受众“破圈”操作的时候,需要务必小心,因为你“翻车”的概率比“爆款”的概率要低。除非,两个或多个“圈层”间的属性,不产生冲突。
已经出现的破圈操作可以借鉴,但不能“复制——黏贴”
企业在制定“破圈”方案的时候,可以借鉴市场上的一些经典案例,但切记不可“复制——粘贴”。
首先,重复性的内容,受众会产生麻木情绪,相应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。但相似内容如果在相隔较长时间且不改变内容内核的的前提下,是有机会实现同样效果的。当然,中间的间隔时间长度需要把握。
其次,市场环境的变化。每个时代都拥有特色,市场环境同样如此。群众的意见会伴随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发生颠覆性改变。从bb机、“大哥大”到现在的手机;从录像厅到电影院;从线下实体交互到线上云系统等等;每次改变的背后,都会诞生全新的市场理念,因此企业打动受众的内容,也需要做出相对应的调整。
最后,从来都不要相信群众的意见。在《乌合之众:大众心理学研究》一书中,直面说出,群众这个群体除了破坏之外,从来都不能产生其他的作用。群众的意见,会随时发生改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