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对不同阶段的公关危机,危机公关应该如何做?

一个公关危机,核心有三个要素——谁的危机?什么危机?谁知道了这个危机?这三个要素构成了危机的“主客”关系。

“主”就是危机的主体,一般来说,都是具有一定的公众知名度的主体,基本上危机主体分为两种:个人和机构。“客”就是危机的客体,就是那些亲身经历或者看到、听到、了解到危机,并且对危机做出反应的人或机构。他们有可能跟危机的主体有直接关系,比如是发生危机公司的员工,或者股票市场中该企业的投资人;也有可能有间接关系,比如是该公司产品的消费者,该公司的上下游供应商;更有可能是跟这个公司毫无关系的旁观者,但是他们接收信息之后,发表自身的意见,不断向外传播,而形成了一种危机的中介。

对于公关危机的解决,被称为“危机公关”。根据公关危机发展的阶段,以及给客体带来的心理上的影响,可以有一些不同的方向选择:

信任危机:澄清舆论or 承认错误

在危机的最初阶段,或者说影响程度最小的阶段。个人或组织面临的往往是危机“观众”对于某一些方面的质疑。这时候要做的就是在信息收集、分析和评估之下,来确定“观众”所了解的信息是否为真实的。

如果“观众”了解的信息不够真实,就需要去澄清。而如果“观众”了解的信息是真的,或者自身本来就有些问题,这时候,最好的办法往往不是逃避,而是承认错误。在这个阶段,唯一不能做的,就是硬扛,危机有一万种对的处理办法,但只有一种错误的办法,那就是——硬扛了。

意义危机:重建or 阻断

当危机持续深入,从质疑转到对原有意义的损害时,这场战役就升级了。人们对于某个企业的联想,从可靠转变为可笑的时候,简单的信息澄清、道歉、整改都已经不能够起到关键作用了。

这时候,危机的主体需要做一个判断,一个选择,一个比较,一个战略上的新决策。那就是对于以前在“观众”心中的那个意义联结,是投入重金,去坚持,去重建;还是及时放弃,阻断这个意义,避免危机的持续蔓延,同时寻找新的意义并赋予自身的意义体系。

信用危机:改头换面or 重新培养

如果危机一发不可收拾,到了信用危机的阶段。很多时候危机的主体就难以自主选择做什么了,大多都会陷入一种迫不得已的境地。就算想要重出江湖,也要改头换面,重新做人。

大多数情况下,危机的主体都不得不背负着一种“污名”,继续的向前走着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重新培养跟“观众”之间的关系,不断地试探着人们对于某些意义的记忆,不断地试图重新拿回自己曾经的荣耀。在这个过程中,耗费掉了大多数人和企业的意志,也仅有极少数的人能做到知耻而后勇,反败为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