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企业面临突发事故危机和舆情危机时,其实企业这时候是非常脆弱的。面对各个方面突如其来的质疑和压力,往往是最容易出现危机处理失误的时候。以下这些错误的处理方式,米尼稻广州危机公关公司称是需要所有企业警惕的。
被动式回应
总是在强烈的舆情呼吁之下不得以才发出回应声明,或道歉、或澄清,其实陷入被动式回应时,企业就已经失去了话语主动权,往往会被媒体和公众牵着鼻子走。有的甚至是在政府主管部分的强令之下,才做出正面回应,这时的企业,可能就会被舆情肢解了。
使用大众不能理解的语言
企业危机管理者往往习惯使用行业术语或是缩写字母作为危机回应,他们认为这是正常的事情,然而放在公众视角就会很难理解,这种方式非常容易造成误解,让企业处理危机更加麻烦。
用“推测”、“猜测”来回应公众关切
企业遭受危机时,有时会选择寻求一些行业专家的帮助,而这时专家在不完全了解事件的情况下容易使用推测、观测、猜测这样的字眼,尤其是在企业方,如果使用不确定语气回应危机,容易给受众造成不专业的印象。
让自己的声誉为自己说话。
危机出现时千万不要再拿自己的人格作保票,也不要拿企业的信誉做担保,在公众的眼里,出现危机的企业挡住了之前所有的功绩和品牌形象。
视媒体为自己的敌人
突发事件面前,要记住记者是站在你的对面,而不是站在对立面。刻意制造对立面只能让事件变的更糟糕。有些干部或是领导往往想控制信息降低损失,而在重大事故面前无法回避的时候再使这招就会让损失更为惨重。
做的少,期待高
危机处理时,管理者很容易陷入情绪化的境地,总是认为公众不通人性,媒体不正面事实,自己做出了一项回应,就期望公众对这件有充分理解,这种不客观的侥幸心理会影响危机管理者的决策。
事实真相与公众认知划等号
危机管理者总认为把事实真相告诉公众了就大功告成了,然而公众依然不理解、不认可、不支持。其实,传播学中有一个规律:世界没有真相,只有认知。
单一的回应方式
当企业面对舆情不得不进行回应的时候,只一味地做书面声明往往是不够的。这时候包括电话采访、视频回应、图文回应等等都是非常好的手段。回应的目的是争取更多人的信任和支持。
鸵鸟政策
鸵鸟政策是一个形象的比喻,是说鸵鸟在受到惊吓的时候往往会把头埋在沙堆里,把又脏又丑的屁股留在外面。然而当舆情的大火慢慢烧起来的时候再采取这个策略,就会加快企业的灭亡。我们不鼓励企业在突发事件面前一上来就着急回应,我们需要第一时间判断这件事要不要回应。